文丨煜捷史馆中国股票配资网网
编辑丨煜捷史馆
曹操,素有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枭雄”的美名,尤以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聪明才智为世人称颂。这一枭雄般的气度,不仅使他在乱世中屡屡成功,也令无数后人追忆并传唱其谋略。然而,这位功勋赫赫、智勇双全的领袖,竟然会在某个夜晚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举动——在与心爱的小妾共度良宵后,竟在一阵暴怒中拔剑将其斩杀,愤怒离去。究竟发生了什么?曹操为何会对自己宠爱的妾室动手呢?
展开剩余84%传言,曹操在某次即将出征之前,想到接下来的漫长战事必定会让自己难得有机会享乐,便打算在出征前尽情放松一番。于是,他来到了新近宠爱的美妾住处,准备与她共度一个温馨的夜晚。常言道,“美人在怀,良宵难得”,这让曹操在温柔的陪伴中放松了所有的疲惫。夜晚过得愉快而安逸,曹操放下了所有烦恼。然而,曹操心中始终有个念头,那就是既要享受美人,也要不误大事。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与将领们的重要战前会议,曹操叮嘱小妾:“三更时分,务必叫醒我。”小妾应允道:“妾身明白,定会按时唤醒丞相。”
于是,曹操安心睡去,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。时间流逝,直到天色已亮,曹操才从梦中苏醒。可是,他却发现小妾并没有按约定叫醒自己,心中顿时生出怒意。小妾见状,急忙跪地求饶,称因昨晚劳累,忘了曹操的嘱托。曹操怒不可遏,他的眼中满是失望和愤怒。怒声说道:“耽误军国大事,必须依军法处置!”话音未落,他便从床头拔出佩剑,冷冷地看着小妾。
小妾心中一惊,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。她刚想辩解,却未等话出口,便已被曹操的宝剑刺穿胸膛。临死时,她还不敢相信这突如其来的命运,口中喃喃道:“妾身…无意为之…”曹操冷笑一声,转身走出房间,不再回头。留下一旁的侍女颤抖不已,整个府邸的气氛如同冰冷的刀刃。
其实,这一切与曹操生性多疑密切相关。小妾的迟疑并未考虑到曹操对背叛的容忍度,曹操认为任何可能威胁到自己命令的人都不能容忍。更何况,这件事还涉及到军国大计,曹操心中自有他的规矩。他宁愿先斩后奏,也不允许任何潜在的威胁在萌芽时就存活。因此,小妾的行为,虽出于无心,却在曹操看来,完全是一种挑战,值得彻底根除。
曹操的多疑,不仅仅体现在此事上,历史上还有更为著名的例子。比如他在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梦中杀人”故事。曹操天生对自己的安全极为警觉,常对侍从们警告:“我梦中好杀人,凡我睡着,汝等切勿靠近。”有一次,曹操在帐中昼寝,突然一近侍为给他盖被子,曹操猛地跃起拔剑将其杀害,醒来后才惊讶发现自己所做的这一切。曹操当时痛哭流涕,命人厚葬这位不幸的侍从。
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219年,正是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之际。事后,“曹操梦中杀人”的传言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,许多人都信以为真,认为曹操不仅在梦中杀人,甚至连最亲近的部将也深信不疑。只有行军主簿杨修洞察其背后真正的意图,感叹道:“丞相非在梦中,而是汝等在梦中也。”也就是说,曹操的“梦中杀人”其实是巧妙的伎俩,通过制造恐惧和威慑,操控了下属的心理。
曹操为何要这样做?答案或许在于他的早年经历。年轻时,曹操曾冒死刺杀董卓,这一事件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安全意识。为了除去董卓的威胁,曹操放下身段,取得董卓的信任,但最终还是失败,差点因此丧命。这一经历使得曹操对自己的安全极为敏感,甚至在日常生活中,曹操也无时无刻不提防着暗杀。
不仅如此,曹操曾多次遭遇刺杀事件,其中一次差点被身边的亲卫行刺,若不是及时被许褚阻止,曹操可能早已死于非命。这些经历让曹操对任何潜在的威胁都保持着高度警觉。由此,“梦中杀人”的故事,既是他的自我安慰,也是一种防范心理的体现。
另一个展现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,是他在与董卓势力的斗争中,刺杀董卓未果后,因害怕董卓报复而被追捕。在逃亡过程中,曹操被中牟县的县令陈宫释放,并一同逃亡。途中,曹操和陈宫在吕伯奢家暂住,却因听见磨刀声,曹操产生了深深的不安,认为吕伯奢暗中谋害他。于是,曹操和陈宫决然拔剑进入后院,误杀了吕伯奢的全家。事后,曹操心虚,杀死吕伯奢的原因竟是怕他会向官兵通报曹操的行踪,给他们带来麻烦。
当曹操再次回到吕伯奢的身边时,看到吕伯奢骑驴回家,曹操毫不犹豫地将其一剑刺杀。对于陈宫的质问,曹操冷冷回应: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。”这句话,充分展示了曹操心狠手辣,甚至不惜违背仁义,只为确保自己的安全。
由此可见,曹操的多疑与狠辣贯穿了他的一生。无论是对待心爱的小妾,还是对待身边的亲近之人,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冷酷。在曹操的世界里,没有人能完全信任,只有那些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权谋与智慧的人,才能在这个充满疑云与危险的乱世中生存下来。
曹操虽心狠手辣,但他卓越的才能和政治手段,也让人深感敬佩。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乱世里,他凭借着独特的眼光和决断力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且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。他不仅仅是一个勇猛的战士,更是一个深谙权谋、掌控大权的智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